近期,霍邱縣旅游工作指導委員會辦公室印發了《霍邱縣“十四五”旅游業發展規劃(2021—2025)》。為讓群眾更好了解規劃內容,特作出如下解讀。
一、出臺背景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邁進的關鍵時期,也是霍邱縣全面深化改革,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旅游產業發展規劃對于指導旅游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根據《霍邱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綱要》,結合縣情和旅游業發展實際,制定本規劃。
二、編制過程
為推進我縣旅游業發展,由縣文化旅游體育發展中心牽頭,請第三方單位編制我縣“十四五”旅游業發展規劃。2021年1月1日項目正式委托,編制單位正式啟動《規劃》編制,開展項目資料收集研究、現場調研等,于2月8日形成《規劃》(初稿),并按照縣文化旅游體育發展中心反饋意見進行修改,形成征求意見稿。3月10日-11日,召開征求意見座談會,重點對接霍邱縣“十四五”主要任務、空間布局重點建設項目等,會后進行補充調研。經修改成稿后,于3月24日形成送審稿。4月7日,《規劃》經縣旅游工作指導委員會審議并通過,編制小組根據各鄉鎮各有關部門和專家意見進一步修改完善,形成《規劃》報批稿。4月20日,由霍邱縣旅游工作指導委員會辦公室印發。
三、發展目標
(一)總體目標
——旅游業對經濟和就業的綜合貢獻率達到8%,將旅游業培育成為霍邱縣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
——合肥都市圈的重要旅游目的地;長三角休閑度假和生態養老基地、著名生態休閑目的地;
——圍繞“一心、一軸、兩核、三區、四廊、七組團”為主要架構的發展格局,加快產業融合,大力發展旅游新業態,促進縣域鄉村旅游、研學旅游、紅色旅游發展,打造點線面結合的旅游接待體系;
——爭創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文化旅游名縣。
(二)規模目標
到2025年,實現國內外游客接待量突破80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超過40億元。
(三)創建目標
新增A級旅游景區4個,其中爭創4A級景區1個,3A景區3個。新增四星級酒店3家,省級研學基地3個。爭創省級特色旅游名鎮2個,省級特色旅游名村4個,省級休閑旅游示范點8個。爭創五星級農家樂3個,四星級農家樂10個,三星級農家樂30個,“淮畔人家”精品民宿10家。打造精品旅游線路4條。
四、主要任務
《規劃》堅持集聚發展、融合發展、旅游富民、開放合作、特色發展五大戰略,提出了霍邱“十四五”時期旅游業發展八個方面主要任務。
一是構建全域旅游格局。構建“一心、一軸、兩核、三區、四廊、七組團”的全域旅游發展格局,推進特色發展、錯位互補、協調聯動,著力構建“淮畔明珠 水韻蓼城”的旅游目的地形象?!耙恍摹保核T塘文旅綜合體;“一軸”:淮河風情旅游軸;“兩核”:城西湖旅游吸引核、城東湖旅游吸引核;“三區”:東部鄉村休閑旅游片區、北部淮河民俗風情旅游片區、西部生態觀光旅游片區;“四廊”:以G105為依托的文旅融合旅游廊道、以S310和S245為依托的農旅融合旅游廊道、以淠河為依托的休閑農業旅游廊道、以G328為依托的康體運動旅游廊道;“七組團”:臨淮崗旅游組團、臨水旅游組團、馬店旅游組團、長集旅游組團、彭塔旅游組團、花園旅游組團、潘集旅游組團。
二是突出項目引領作用。強化精品旅游景區建設、高品質廊道型旅游產品打造、特色文化旅游項目建設、旅游文創商品研發等工作。
三是推進產業融合發展。實施淮河生態經濟帶旅游開發和城西湖、城東湖等旅游資源綜合開發項目;深挖淮河文化、非遺文化等資源,加大文化、文物、非遺等資源的活化和利用力度,形成特色業態及產品。同時,促進鄉村旅游、研學旅游、紅色旅游等提質升級,豐富產品體系。
四是實施旅游富民工程。認真做好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有機農業觀光園、特色景觀旅游鎮村、精品鄉村旅游線路打造工作,“十四五”末,打造7條以上主題突出、特色顯明的縣內、縣際旅游精品線路。
五是加強旅游設施建設。加快推進縣級旅游集散服務中心、旅游服務設施、旅游道路交通、旅游商業配套設施等建設。
六是強化宣傳營銷布局。應編制霍邱縣旅游項目招商名錄、定期組織開展旅游推介活動,對霍邱縣的吃、住、行、游、購、娛旅游要素優化整合、統一營銷宣傳推介,營造濃厚社會輿論氛圍,提升“淮畔明珠 水韻蓼城”品牌知名度。
七是突出旅游智慧化。加強智慧旅游公共服務體系、智慧旅游行業管理體系建設,強化文旅科技支撐。
八是強化綜合執法監管。做好安全生產工作為霍邱旅游保駕護航,加強文明誠信旅游建設,完善旅游綜合管理機制,并做好疫情常態化防控和旅游行業服務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是強化組織領導。建立健全縣委、縣政府統一領導,進一步發揮“霍邱縣旅游工作指導委員會”的協調職能,以剛性考核機制為核心,強化內部目的地整合,形成能夠撬動全縣各地區、各部門和各種社會力量,工作效率高、綜合實力強、全方位一體化的大旅游組織協調模式。
二是健全政策支持。強化政策引導,鼓勵金融機構、社會資本及各類經濟實體投資旅游商品開發和景區景點打造,為旅游業快速發展提供物資保障和經濟支撐。加大旅游業資金投入,對旅游項目予以重點傾斜,加大對旅游景區景點和旅游企業的扶持和獎補力度,確保正常運轉。完善投融資政策,細化制訂財政補貼、貸款貼息、融資擔保、融資上市等系列投融資政策和管理辦法,完善政府補貼、補償項目的范圍目錄、資金額度、資金使用管理等細則,提高財政投入的使用績效。強化用地保障,落實國家、省以及相關部門制定出臺的關于促進旅游業發展的土地政策,促進旅游項目落地實施。
三是突出規劃引領。將旅游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和相關專項規劃,并在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落實保障措施。按照全域旅游理念,以全縣旅游發展總體規劃、鄉村旅游發展規劃、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等為指導,更新并大力實施“旅游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結合城市建設和美好鄉村建設,統籌優化旅游發展空間,精心設計旅游線路,推動各類旅游資源串點成線、連線成片,形成有機整體。積極推進各產業、各領域融入旅游元素,使文化旅游與工業、現代農業融合互動,與金融服務、體育運動等現代服務業有機結合,促進農業旅游、生態旅游等深入發展。
四是完善綜合服務。健全統計協調合作機制,加強旅游產業的統計監測分析,為各級黨委政府提供數據支撐和決策信息服務。依托旅游景區、旅游綜合體等建設,搭建市場交易平臺、金融服務平臺、知識產權轉化平臺、人才培訓平臺、技術服務平臺和品牌推廣平臺等產業公共服務平臺,引導旅游企業組建各類產業聯盟和技術聯盟。加快旅游產業重點領域行業協會組建步伐,充分發揮協會溝通協調、監督自律作用。努力建成以政府為主導,以市場為導向,以旅游服務平臺為支撐,重點領域行業協會為主體的旅游產業綜合服務體系。
五是加強環境保護。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環境是旅游發展的基礎,文物是人類文明的記憶,理應得到有效保護。一是加強文物保護。按照“保護為主、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加強對重要文物、遺址遺跡、紀念地、歷史文獻的修復保護,推進歷史文化資源的數字化保護和有效傳承;重視革命文物和文獻資料的發掘、征集、整理、研究和利用工作,不斷拓展和深化旅游文化內涵;加強資源普查,落實保護措施,做好各類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二是強化環境保護。旅游開發和旅游活動要充分考慮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公示并嚴格執行最大游客承載量,防止過度開發和掠奪性使用。要妥善處理污水、垃圾和噪音,維護環保和生態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