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 信息公開 >霍邱縣政府辦公室 > 政策文件 > 其他文件

霍邱縣減災救災委員會關于印發《霍邱縣“十四五”綜合防災減災規劃》的通知

瀏覽次數: 信息來源:霍邱縣應急局 發布時間:2022-08-26 14:50    文字大?。篬 ]   背景色:       

霍減救〔2022〕6號

 

霍邱縣減災救災委員會關于印發《霍邱縣

“十四五”綜合防災減災規劃》的通知

 

鄉鎮人民政府,開發區(現代產業園)管委,縣減災救災委員會成員單位:

霍邱縣“十四五”綜合防災減災規劃》已經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實施。

 

 

                           霍邱縣減災救災委員會

                             2022年8月26日

 


 

 

 

 

 

 

 

邱縣“十四五”綜合防災減災規劃

(2021-2025 )

 

 

 

 

 

 

 

 

 

 

 

 

 

 

 

 

 

 

 

 

 

 

 

 

 

 

 

 

 

邱縣減災救災委員會

2022 8



 

 

 

 

 

“十四五”綜合防災減災規劃  ( 2021-2025 年)

 

為認真貫徹落實省、市“十四五”防災減災救災規劃,推進 全縣自災害防治體系和防治能力建設現代化,最大限度減輕自 然災害險,有效防范和應對重特大災害挑戰,切實維護人民群 眾生命產安全,保障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縣委、縣政府高 視,根據《安徽省自然災害救助辦法》《安徽省 “十四五” 綜合防災災規劃》《六安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 規劃綱要》《六安市 “十四五”應急管理體系及能力建設規劃 《六安市十四五”綜合防災減災規劃》《霍邱縣國民經濟和社 會發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 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霍邱縣應 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十四五規劃》等有關文件,制定本規劃。

、現狀與形勢

“十三五”期間,我縣各類自然災害較為頻發,偶有極端性 天氣,遭受了洪澇、干旱、暴雨、暴雪、臺風等自然災害,給全 縣經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帶來嚴重影響。面對嚴峻復雜的 災害勢,縣委、縣政府堅強領導、科學決策,各鄉鎮 (含經濟 開發,下同) 、縣減災救災委員會成員單位各司其職、緊密配 合,平完成了機構改革過程中的職責調整過渡,有序推進防災 減災災能力提升,降低災害風險,減小災害損失,較好的完成 “十”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全縣自然災害形勢總體穩定。

() 取得的主要成效


 

 

 

 

 

三五”時期,全縣自然災害多發頻發,尤其是 2016  嚴重洪澇災害、2018 年雪災、2019 年遭遇 40 年來最嚴重的伏秋 冬連旱、2020 年歷史罕見洪澇災害,給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 全造成嚴重損失。據統計,“十三五”時期全縣年平均受災人 口 21.22 萬人,年平均緊急轉移安置 1. 15 萬人,年平均農作物受災 面積 24.96 千公頃,累計因災死亡人 1 人,累計倒塌房屋 268 間,累計直接經濟損失 19.86 億元。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 ,我縣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災減災救災重要論 述,堅“兩個堅持、三個轉變”作為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根 本遵循,牢樹立新發展理念,健全完善防災減災管理體制機制, 著力加應急救災體系建設,不斷提升防范應對自然災害綜合能 力,扎做好防災減災救災有關工作,為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 全提供有力保障。與“十二五”時期相比,  “十三五”時期全 縣年百萬人 口因災死亡率為 0.21 ,低于 1.3 的規劃目標,防災 救災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 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不斷健全。“十三五”期間,根 據《中共安徽省委 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 機制改革的實施意見》《中共六安市委 六安市人民政府關于推 進防災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的實施意見》等文件精神,全縣防 災減災災體制機制改革有序推進,進一步厘清了我縣各級政府 在防減災救災中的事權和工作責任,霍邱縣減災救災委員會辦 公室極發揮統籌作用,組織協調開展重大防災減災活動,指導 各鄉和有關部門開展防災減災工作,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更


 

 

 

 

 

加科、完善。組織編制或修訂了《霍邱縣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 《霍邱縣低溫雨雪冰凍災害應急預案》等應急預案,防災減 災部門協調聯動機制進一步完善。

—— 自然災害防治能力不斷提升。扎實推進自然災害防治九 項重點工程實施,防汛抗旱、防震減災、防抗臺風、生態環境治 理等防災減災骨干工程建設不斷加強。氣象災害、湖河水位、城 市內澇、山洪地質災害、地震災害、農業病蟲害災害、森林火災、 野生動物疫病、空氣污染等監測預警體系不斷完善,縣突發事件 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建成,形成縣、鄉鎮兩級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 布體系。在全縣范圍內組織開展地質災害隱患深入排查工作,全 面摸清我縣地質災害隱患的分布、規模、危害以及農村切坡建 房情況,基本掌握了地質災害隱患動態變化情況。每年印發《霍 邱縣地質災害防治方案》,部署汛前地質災害隱患排查整改,做 好汛期預警預報,加強值班值守。加強災害監測預警與災害評估 術支撐,繼續做好已建成氣象站和監測系統的日常維護和使 用,充分發揮氣象測預警第一道防線作用,目前我縣 24h 晴雨 預報準確率和強對流天氣預警信號時效大幅提升。“十三五”時 期全縣高標準農田總面積達到 67.29 萬畝,占全縣耕地面積比

22.5%。2012 年以來全縣高標準農田已建成面積達到 165. 1 萬畝,

縣耕地面積比例達 55.32%,農田防災減災能力全面提升。 2019 年開始持續在我縣行蓄洪區范圍內推行農村住房保險試 ,因實施行蓄洪區搬遷安置工程,投保農戶逐年減少。2019 -2020 年累計投保農戶 11.6 萬戶。2019 4 1 -2021 3


 

 

 

 

 

31 日,農房保險賠案件 155 件,累計賠款支出總金額 24.29 萬元。

—— 自然災害應急處突能力不斷提高。“十三五”時期,全 縣災害信息報送、共享更加及時,綜合監測預警、重大風險研判、 災情會商、物資調配、搶險救援等多部門、跨區域協同聯動更 高效。防減災專業人才隊伍結構不斷優化,地震、地質災害防 治、森林消防、防汛搶險等重點領域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得到加強, 各鄉、村 (社區) 、企業等基層單位應急救援隊伍,以及災害 信息隊伍遍建立。全縣救災物資儲備網絡體系不斷完善,“十 三五”時期,我縣建成縣救災物資儲備庫 1 個,鄉鎮備災點 4 個。救物資分區域覆蓋 “縣- ”兩級的儲備體系初步建成, 提高了受災人員基本生活得到及時救助的保障能力。

—— 防災減災科普宣傳教育成效不斷凸顯。“十三五”時期, 防災災宣傳教育范圍持續擴大,防災減災社會參與意識不斷強  化。縣各鄉鎮、各部門在全國防災減災日、國際減災日等重要  節點,開展形式多樣的防災減災科普宣傳教育活動和應急救援演  練,社公眾災害風險防范意識持續提升,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  圍。災減災知識“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  “社區減災平安行”等系列減災科普宣傳教育活動成效凸顯, 社會眾防災減災意識和自救互救技能進一步提升。減災示范創  工作深入推進,全縣目前創建有 2 個國家級和3 個省級綜合減  范社區,1 個市級防震減災科普示范基地,2 個省級、5   防震減災科普示范學校,1 個省級地震安全示范社區,3


 

 

 

 

 

市級防震減災科普示范村。

—— 防災減災區域合作不斷深化。“十三五”時期,深入貫 徹黨的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長 三角一化發展和防災減災救災重要指示、重要論述精神,按照 《安徽實施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行動計劃》要 求,推進三角一體化防災減災協同發展。探索建立重特大自然 災害信共享機制、邊界地區救災應急響應協同機制和跨區域聯 動機,逐步形成規劃對接、平臺共建、信息互通、資源共享、 應急共的長效機制,有效應對處置區域內重大自然災害,提高 區域物資儲備效能和保障效率。

() 面臨的形勢與挑戰

十四五”時期是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 化邁進的重要時期,也是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 時期,我縣發生突發性重特大自然災害和安全生產領域次生 的風險仍然較高,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將面臨諸多新形勢、新 任務與新挑戰。

1. 災情形勢復雜嚴峻。受全球氣候變化等自然和經濟社會因 素耦影響,“十四五”時期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及其次生衍生災 害呈加趨勢,洪澇、風雹、干旱、森林火災、地質災害等有增 多、增強趨勢,局地性、極端性災害發生的概率較大。 自然災害 時空布可能出現新變化,更具突發性、極端性、關聯性、多變 性和可預見性。受非煤礦山開采影響,易偶發礦受非煤礦山開 影響,易偶發礦震和地質災害。


 

 

 

 

 

2.綜合防災減災基礎設施依然薄弱。城鄉老舊危屋抗震能

,城市排水防澇設施短板突出,沿淮洼地防洪排澇標準偏低, 河流系統治理不徹底,部分水庫、水閘存在不同程度安全隱 ,城鄉基礎設施設防標準偏低,避難場所建設滯后,災害監測 、工程防御、物資儲備、應急裝備等綜合防災減災能力建設 在不同程度短板。應急救災物資儲備種類、數量難以滿足救 要,救災應急裝備、技術手段、通信設施等比較落后,公眾 防災減災意識和自救互助能力不足等問題依然較為突出。

3. 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尚未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新要求。 著社會濟發展,防災減災救災多元主體作用更加突出,現有的 防災減體制機制與經濟社會發展仍不完全適應,應對自然災害 和安全產領域次生災害的綜合性政策法規滯后,能力建設存在 短板,門之間、區域之間協作機制尚需進一步完善,社會力量 和市場制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和培訓體 亟待完善,公眾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需進一步提高。

() 發展的機遇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 奮斗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 程、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防災減災救災工 作面前所未有的機遇。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 防災災救災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為防災減災救災 作指明了發展方向。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黨的政治優勢、 組織勢和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為推進防災減


 

 

 

 

 

災救災作提供了有力保障。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深刻變化,人民 群眾對安美好生活充滿期待,全社會對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高 度關注,為推進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提供了強大動力。國民經濟持 續穩定展,國家綜合實力大幅躍升,為推進防災減災救災工作 提供了大物質基礎。新一輪科技革命方興未艾,我縣新技術新 方法的用將日益成熟和廣泛使用,為推進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提 供了重要科技支撐。

、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規劃目標

() 指導思想

以習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 的十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 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災減災救災重要論述和考察安 徽重講話指示精神,按照縣委、縣政府決策部署,堅持以人民 為中的發展思想,牢固樹立災害風險管理和綜合減災理念,統 籌好展與安全兩件大事,正確處理人和自然的關系,正確處理 防災災救災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 結合,持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努力實現從注重災后 救助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從 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著力構建統籌應對各災種、 有效蓋各環節、綜合協調各方面的全方位全過程多層次的自然 防治體系,全面推進自然災害防治體系和防治能力現代化, 提升御自然災害現代化水平,有效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和社會穩定,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階現代化美好霍邱建設新征程創造安全穩定的環境。

(二) 基本原

——民至上、生命至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牢固樹立安 全發理念,統籌防范化解重大自然災害風險,著力做好監測預 警、應急準備、應急救援、生活救助、恢復重建等工作,切實把 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實處。

——防為主、綜合減災。把握災害形成和發生演變的機理 和規律,科學實施風險評估和隱患排查,加強重點防治工程建, 善建設標準并嚴格執行,增強全民防災減災意識。堅持底線思 ,強化統籌協調,有效應對各種自然災害。

——級負責、屬地管理。堅持各級黨委和政府在防災減災 救災作中的領導和主導地位,在應對自然災害時分級負責,地 方就近指揮、強化協調并在救災中發揮主體作用、承擔主體責任。 更加重組織動員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加強政府與社會力量、市 制的協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技賦能、精準治理。加強新理念新方法新技術新裝備 運用,大力推進信息化建設,構建防災減災救災科技支撐新體 ,努力實現災害風險監測預警精準、搶險救援高效、恢復重建 有序。

——法管理、社會共治。完善應急預案體系和防災減災救 標準體系,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提高自然災害防治工作的 治化、規范化水平。充分依靠群眾、發動群眾,筑牢防災減災 救災的人民防線。


 

 

 

 

 

—— 區分災種、分片治理。針對我縣丘陵、崗地、平原、山 地、域、行蓄洪區等不同區域自然災害特點,進一步探求發生 規律致災機理,研究制定更加貼合地域特點的政策措施,推動 全縣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協同推進、統籌發展。

(三) 規劃目

—— 防災減救災體制機制進一步健全,自然災害防治綜合 取得積極進展。

年均因災直接經濟損失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控制在 1%內,年均百萬人 口因災死亡率控制在 1 以內。

—— 災害綜合監測預報預警信息發布平臺進一步完善,信息 發布準確性、時效性和社會公眾覆蓋率進一步提高。其中,氣 象監精密度達到全省平均水平,災害影響區域內預警信息發布

覆蓋率達到 95%。

——鍵基礎設施和學校、醫院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的災害 防水平進一步提高。

——所有鄉鎮應急物資儲備庫相互協調,災害發生 8 小時內 群眾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 自然災害救助政策進一步完 ,災害綜合救助水平顯著提高。

—— 防災減救災社會力量參與水平顯著提高,保險等市場 機制作用進一步發揮。

——創建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 1 個、全省綜合減災示范社  2 個。全縣每個城鄉社區均有不少于 1 名災害信息員,多災易 災鄉、村設置 A 、B 崗。


 

 

 

 

 

—— 防災減災科普宣傳教育水平進一步提升,全縣計劃培訓 持證救護 1000 名,開展普及性應急救護培訓受益群眾不低于 1 萬人。

—— 防災減災交流合作開創新局面,與毗鄰縣等區域防災減 流合作機制更加完善、成效更加顯著。

三、主要任務

() 推進自然災害防治體系現代化

1.健全防災減災救災工作體制機制。

部門優勢互補、職責分工明確,責任無縫銜接的統分結

理模式,建立統一權威高效的自然災害防治綜合指揮協調機

,進一步落實鄉鎮、村 (社區) 、企事業單位等基層單位應對 自然災害險防控責任的工作機制。建立完善重特大自然災害調 查評估度,深入分析查找各類自然災害發生機理、致災原因等 特點規,總結經驗教訓,提出防治措施和工作建議。健全完善 軍地搶險救災協調聯動機制,加強應急預案銜接和軍地聯合演 ,強化信息互通、資源共享、需求對接、聯動指揮、行動協同, 形成應救援合力。強化區域防災減災救災協作機制,在長三角 一體化展等國家重大區域戰略實施中,統籌構建區域應急物資 障、聯合應急救援等體系,提高災害聯防聯控和協同響應能力。

2.健全自然災害防治法規和預案標準體系。

依據國家、省和市層面的自然災害防治法律法規,明確各部 門在自然災害防治中的行業管理和協調配合職責,進一步理順 然災害防治工作職責關系,提高災害防治法治化水平。完善自


 

 

 

 

 

災害防和應急管理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制定和完善全縣自然 災害測預警、應急物資儲備、應急演練、應急響應、現場指揮 救援工作規程和標準,逐步完善覆蓋全災種、全過程的自然災 害防標準框架,形成具有本地區特點的自然災害防治法規和標 準體系。進一步明確總體應急預案的地位、效力、應急處置流程 施。組織修訂自然災害救助、防汛抗旱、地震、地質災害、 森林原火災等自然災害專項應急預案,完善分級應對機制,進 合成演練。

3.健全防災減災科普宣傳教育長效機制。

加強資源整合和宣傳教育陣地建設,推動防災減災科普宣傳 教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繼續將防災減 災知納入各級各類學校教育體系,鼓勵開發使用在線課程和虛 擬仿教學,加大教育普及力度。充分利用全國防災減災日、世 界氣日、安全生產月、全國消防日、國際減災日等節點,組織 開展種形式的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活動。針對季節性和區域性自 然災風險,常態化開展防災減災知識宣傳和應急演練。編制實 施防減災教育培訓計劃,加大教育培訓力度,全面提升各級領 導干部災害風險管理能力。

4.健全災害信息共享和輿情應對機制。

建立應急、農業、 自然資源、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水 利、統、氣象、林草等單位的災害信息互聯互通機制,全力配 合省、市相關部門構建統一的災害綜合信息共享服務平臺,實現 致災因子、承災體、救援救災力量資源等信息及時共享。建立完


 

 

 

 

 

自然災害預警響應機制和災情會商研判制度,加強災情統計制 度和害信息管理系統的學習和培訓,進一步加強災害信息員隊 伍建,監督履行職責并強化動態監管。健全重特大災害輿情應 對機,強化信息公開,拓展信息發布渠道,充分發揮主流媒體 作用,擴大受眾面和影響力。加強輿情監測和引導,及時發布信 息,積極回應社會關切。

5.健全社會力量和市場參與機制。

堅持政府鼓勵、引導規范、效率優先、自愿自助的原則,制 完善相關政策、行業標準和行為準則,完善統籌協調和信息 平臺,大力培育、孵化防災減災救災領域各專業類型和服務 的社會組織,支持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綜合風險調查、隱患 治理、應急救援、慈善捐贈、生活救助、恢復重建、心理撫 、科普宣傳教育等工作。

堅持政推動、市場運作原則,強化保險等市場機制在風險 防范、失補償、恢復重建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建立和完善財政 支持的多方參與、風險共擔、多層分散的農業保險大災分散機制, 探索建農房保險大災風險準備金制度,積極配合省、市兩級推 進巨災保試點工作,建立健全“政府推動、市場運作、保障民 ”的巨災保險體系和制度框架。推進完善農業保險、森林保險、 居民住災害保險、自然災害公眾責任險等,充分發揮保險在風 管理、災后救助、恢復重建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 推進自然災害防治能力現代化

1.加強災害綜合監測預警能力。


 

 

 

 

 

織開展全縣災害風險普查,摸清全縣災害風險隱患底數, 查明重點域抗災能力。建立完善全縣自然災害綜合風險與減災 能力調查評估指標體系,編制縣、鄉 (鎮) 兩級自然災害綜合風 險圖和自災害綜合防治區劃圖。加強重點區域自然災害監測預 報預警基設施建設,全力配合省、市相關部門建立“安徽省自 然災害綜監測預警系統”,實現對氣象災害、水旱災害、地質 災害、森林火災、地震等的綜合監測預警,形成空天地一體化 域覆蓋的然災害監測感知網絡體系。加強跨部門、跨地域的網 絡互聯和息共享,提高多災種和災害鏈綜合監測、風險早期識 別和預報預警能力。整合信息發布資源,完善全縣突發事件預 信息發布渠道,強化面向公眾預警信息傳播能力,提升預警信 發布的覆蓋面、精準度和實效性。嚴格執行災情統計制度和災 報告要求,強化“縣、鄉、村”災情報送體系,健全災情會商和 共享機制,提升災情處置工作的時效性、準確性、科學性。

2.加強自然災害工程防御能力。

強化防災減災關口前移,加快推進自然災害風險源頭治理。 大力提城鄉住房和公共基礎設施設防標準和抗災能力,強化隱 患排治理。開展城市重要建筑、基礎設施系統及社區抗震韌性 評價及固改造,提升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設施和居民住宅容 備災水平。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促進森林、 河湖、濕地等自然生態系統質量進一步改善。加強地質災害易發 區、質災害風險防范區和重大工程地質災害防治區管理;實施 地質害綜合治理工程;加大地質災害綜合治理力度。加強林區


 

 

 

 

 

防火基設施建設,摸清和減少森林可燃物載量,降低森林火險 水平,高防滅火能力。發揮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在抗旱防雹、雨 量調節中的積極作用。開展地震災害風險調查和重點隱患排查, 編制全縣地震災害風險防治區劃圖,推進自然災害高風險地區居 民搬遷避;實施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加固試點,持續推進農村 居民地安全工程,強化活動斷層探測和城市活動斷層強震危險 性評估。實施淮河流域重要行蓄洪區建設、居民遷建、行蓄洪區 等其他洼治理工程,推進淮河中游綜合治理工程建設,提升淮 干洪水御能力和沿淮、沿湖等易澇地區排澇能力。持續推進主 要支流及小河流治理、重點澇區排澇能力提升、病險水庫水閘 除險加、山洪溝治理等薄弱環節建設,全面提升區域防洪排澇 能力。快城市防洪排澇工程建設,完善縣城、工業園區及重要 鄉鎮的防排澇體系;老城區結合更新改造,補齊短板,有效緩 解積水內現象。繼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施地質災害綜合 治理和險移民搬遷、公路水路基礎設施改造、地震易發區房屋 設施加等工程??茖W規劃建設管理應急避難場所,逐步提升避 防災能力。

3.加強綜合應急救援救災能力。

全縣應救援力量要堅持專業能力建設與綜合能力建設“兩 ”,建立完善以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為主要力量,專業應急 為骨干力量,基層應急隊伍為第一時間先期處置的重要力 ,企事業單位專兼職隊伍、應急管理專家隊伍和志愿者隊伍為 助力量的應急隊伍體系。統籌安全生產、地震地質救援、森林


 

 

 

 

 

防火、防汛搶險等應急力量,優化專業應急救援力量布局,積極 導社會應急救援力量發展,提升快速精準應急搶險救援能力。 加大先關鍵裝備配備力度,在實戰中磨合練兵。加快實現綜合 性消防援隊伍轉型升級,全面提升綜合救援能力,切實擔負起 各類災搶險救援任務。起各類災害搶險救援任務。推進縣級應 急指揮心建設,監理指揮部指揮機制,建設智能化應急指揮平 臺,建上下貫通的應急指揮部體系和應急指揮平臺體系。建立 全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自然災害救助資金補助標準, 穩步提受災群眾生活保障水平。鼓勵、引導單位和個人參與自 然災害助捐贈、志愿服務等活動,積極推廣以工代賑方式???/font> 學規劃施災后恢復重建,在多災易災地區推廣基層避災點等綜 減災設施建設。

4.加強應急物資保障能力。

加快推進應急物資儲備管理的標準化建設進程,完善各級應 急物儲備體系,持續推進應急物資儲備網絡建設。結合我縣實 際,理擴大儲備規模和品種品類。采用實物儲備、協議儲備等 多種式,豐富應急物資儲備品種,優化物資儲備布局,提高物 資保現代化管理水平。建立健全應急物資集中生產調度、緊急 采購和用補償、緊急調運分發等機制。運用現代互聯網技術, 積極索應急物資管理大數據應用,配合省、市建立救災物資進 出庫理、庫存管理、費用管理、往來賬款管理等信息化管理系 統,現全縣應急物資儲備信息共享、業務協同和互聯互通,到 2025 年初步實現縣級救災物資儲備庫應急物資實時監測、快速


 

 

 

 

 

調撥、全程追溯。

5.加強防災減災科技支撐能力。

加強然災害防治理論和政策研究,進一步加強科技創新平 臺建設。化高校院所知識創新主體地位,廣泛利用省、市內高 校、科研院所的優勢,注重自然災害應用理論、專題理論研究, 完善專咨詢機制,充分發揮專家學者在防范自然災害的決策支 撐作用。織實施自然災害防治、綜合防災減災、突發事件應急 體系建、防震減災等重大政策研究,充分運用自然災害領域的 科研成,提升災害監測預警預報、風險評估、搶險救援等方面 的科技撐水平。繼續加強先進科技裝備推廣應用與配備,提高 各級救援隊伍專業化技術裝備水平。

6.加強基層綜合減災能力。

合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和區域協同發展等戰略實施,完 指導、鄉為主、村服務”的城鄉災害綜合風險防范體系和 應對調機制,統籌推進城鄉防災減災救災發展。實施基層應急 能力升計劃,組建由鄉鎮主要負責人擔任組長的應急管理領導 組,加強村 (社區) 應急管理力量建設,建立鄉鎮應急管理責 任清,嚴格執行基層應急管理規范化建設標準,加強縣鄉村三 級標落實力度。鄉鎮依托民兵預備役人員、保安員、基層警務 人員、醫務人員等組建“一專多能、一隊多用”的綜合性應急救 援隊,建立“第一響應人”制度,增強防范和第一時間處置災 害事能力,強化基層應急救援裝備配備。繼續深入組織開展全 國、全省綜合減災范社區創建,大力推廣災害風險網格化管理,


 

 

 

 

 

實現社區害風險隱患排查治理常態化。健全村 (社區) 應急預 體系,提升應急預案質量,鼓勵引導應急志愿者、社區居民參 防災減災活動,不斷夯實群防群治基礎。

、重點建設工程

“十四”時期,在優化整合現有防災減災救災資源基礎上, 突出決應對重特大災害的關鍵和共性問題,在自然災害綜合風 險監預警、應急搶險救援、應急綜合保障等能力提升方面實施 7 項重點工程,著力提高自然災害防治能力。

() 自然災害風險普查工程建設

組織開展霍邱縣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摸清 縣自災害風險隱患底數,查明重點區域抗災能力,客觀認識當 前全縣然災害綜合風險水平,為縣委、縣政府有效開展自然災 害防和應急管理工作,切實保障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權威 的災風險信息和科學決策依據。開展地質災害、水旱災害、森 災、氣象災害、地震災害等風險要素全面調查,突出洪水、 地質、地震等自然災害重點隱患調查,查明區域減災能力,建立 全縣分域、分類型、分要素的自然災害綜合風險與減災能力數 庫;根據國家統一開發的災害風險和減災能力評估與制圖系 ,開展自然災害風險評估,編制霍邱縣自然災害系列風險圖、 要災種區劃、綜合風險區劃和災害綜合防治區劃。


 

 

 

 

 

 

 

1    自然災害風險普查工程建設

1.組織開展霍邱縣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摸清全 然災害風險隱患底數,查明重點區域抗災能力,客觀認識當前全自然 災害合風險水平。

2.建立全分區域、分類型、分要素的自然災害綜合風險與減災 力數據庫。

3.編制邱縣縣級 1:5 萬或 1:10 萬自然災害系列風險圖。

() 自然災害搶險救援隊伍建設

在林區及林資源密集區域,加強建設森林 (草原) 火災專 業防撲救援隊伍,配備撲火裝備,定期組織森林撲火培訓和演 ,提升發現、處置初期森林火災的打早、打小、打了的能力。 索建立與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的共訓、共練、共戰機制, 加強日常聯合培訓,做好互補共進。在水旱災害常發地區、重點 流域,依托水利工程管理人員、民兵、預備役人員、農技人員和 相關單位人員等組建防汛抗旱專業隊伍,著力構建緊密型、聯動 型防汛旱指揮體系,形成以專業化隊伍為基礎、第三方力量為 保障的多層次防汛抗旱搶險隊伍體系,加大防汛抗旱技術培訓和 實戰演力度,有效提升救災組織指揮和應急處置能力。建設完 地震災害救援隊伍,加強專業救援裝備配備,強化實訓演練。 建立與駐地區解放軍、武警部隊、預備役部隊的協同機制。依托 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巖土工程等相關領域專業技術 、地質災害危險點防災責任人等組建地質災害應急隊伍。強


 

 

 

 

 

化應急救援裝備儲運和訓練設施建設,加強應急培訓教育和實戰 練,拓展水上搜救、電力保障、道路搶險、通信保障等救援功 ,持續提升應對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的專業救援和綜合保障能

力。

 

2    自然災害搶險救援隊伍建設

1.加強森 (草原) 火災專業防撲火救援隊伍建設,在林區及森林 資源密集區域,加強建設森林 (草原) 火災專業防撲火救援隊伍。

2.加強防汛抗旱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形成以專業化隊伍為基礎、第 三方力量為保障的多層次防汛抗旱搶險隊伍體系。

3強地震地質災害應急救援隊伍建設,配備專業救援裝備,強化 實訓演練,建立跨部門、跨區域應急協同機制。

4.  加強其他重點領域應急救援隊伍建設,拓展水上搜救、電力保障、

道路搶險、通信保障等救援功能。

() 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建設工程

縣、 鄉鎮人民政府儲備滿足本行政區域啟動級應急響 應的急物資保障需求,并留有安全冗余。特別是加快推進基層 備災建設,加強交通不便或災害事故風險等級高的鄉鎮應急物 儲備。在災害事故高風險地區開展家庭應急物資儲備示范推 廣。廣使用國家應急物資保障信息平臺,實現縣級儲備庫應急 物資程監管、統一調撥、動態追溯、信息共享、決策支持等多 環節、全鏈條暢通,為應急物資保障提供寶貴經驗。


 

 

 

 

 

 

3    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建設工程

1.推進縣、 鄉鎮人民政府儲備滿足本行政區域啟動級應急響應的 應急物資保障需求,并留有安全冗余。

2.加強縣級行政單位急物資儲備庫建設,加快推進基層備災點建

設,加強交通不便或災害事故風險等級高的鄉鎮應急物資儲備。

3.  推廣使用國家應急物資保障信息平臺,實現縣級儲備庫應急物資 全程監管、統一調撥、動態追溯、信息共享、決策支持等多環節、全鏈

暢通。

(四) 防災減災救災技術支撐力量建

大力加強霍邱縣防災減災救災中心建設,明確其作為縣減災 救災委會、霍邱縣應急管理局自然災害專業技術服務管理機構 的職能位,與安徽省應急管理廳救災減災中心業務工作以及六 安市應管理局救災減災中心業務工作相銜接??茖W設定中心部 門職責、內設機構、人員編制。中心主要開展防災減災救災政策 理論研,承擔自然災害綜合風險與減災能力調查評估、自然災 害監測警、災情信息服務、災情核查和損失評估、自然災害類 突發事調查評估、防災減災救災信息化建設、災害信息員隊伍 建設、救災募捐、救災物資儲運等職能,為 自然災害現場處置提 供技術持等,為黨委政府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提供信息服務、科

技術支撐和決策咨詢。

 

專欄 4    防災減災救災技術支撐力量建設

加強縣救災減災中心建設,明確職能定位,與六安市應急管理 災減災中業務工作相銜接,科學設定中心部門職責、 內設機構、人員

制。

 


 

 

 

 

 

() 自然災害保險建設工程

將保險業納入防災減災體系,充分發揮保險業在防災防損 的積極作用,建立健全多部門防災防損協作機制。發揮金融、保 等市場機制作用,進一步完善行蓄洪區農村住房災害保險制 度,補齊農房保險工作短板,健全各級財政補貼、農戶自愿參加、 保費合分擔的機制,積極協調推動將沿淮等多災易災地區納入 我縣災害保險范疇。探索研究巨災保險制度和再保險制度,共同

立大災風險檔案,不斷提高大災風險管理水平。

 

專欄 5    自然災害保險建設工程

1一步完善行蓄洪區農村住房災害保險制度,嚴格執行理賠標準、 實施范圍。

2.探索研究巨災保險制度和再保險制度,共同建立大災風險檔案,

不斷提高大災風險管理水平。

() 全縣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加固工程

以地震害風險調查和重點隱患排查為基礎,對全縣地震易 發區 (抗震設防烈 7 度及以上的區域) 內城鎮老舊住宅、中小 學校、幼園、醫院、農村民居以及重要交通生命線、電力和電 信網絡、利設施、危險化學品廠庫、重要軍事設施進行抗震鑒 定、評估加固,科學規劃并高標準建設應急避難場所。力爭到 2035 年,全面提升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抗震能力,大幅消減地 害風險隱患,切實增強全縣房屋設施抵御地震災害能力。


 

 

 

 

 

 

 

專欄 6    全縣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加固工程

1.對全縣地震易發區內的基礎設施進行抗震鑒定、評估和加固。

2.全面提升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抗震能力,大幅消減地震災害風險

隱患,切實增強全縣房屋設施抵御地震災害能力。

() 全縣應急避難場所建設

地震應急避難場所規劃布局,推動我縣按不低于類標 建或改擴建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加強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功能 、應急物資、人員安置和運行狀態等信息綜合管理,規范地震

急避難場所建設標準,健全后評價體系。

 

7    全縣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建設

1.按照市級要求,推動我縣按不低于類標準新建或改擴建地震應 急避難場所、完善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強化應急避難功能建設。

2.推進地震應急避難場所信息綜合運用系統建設,實現對地震應急

避難場所功能區、應急物資、人員安置和運行狀態等管理與評價。

五、保障措施

() 加強組織領導

各鄉和各有關部門要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加強織領導,完善工作機制,切實落實責任,確保規劃任務有 序推、目標如期實現。要把實施本規劃作為防范化解重大安全 風險重要任務,結合實際編制本鄉鎮和本部門的防災減災規劃 或實施案,細化任務分工和階段目標,明確責任主體,加強與 度計劃的銜接。


 

 

 

 

 

() 保障資金落實

完善政府投入、分級分類負責的防災減災救災經費保障

制,持續保障投入力度。 防災減災救災管理所需重大工程建設、 基本建、設備購置、信息化建設等資金,由同級人民政府根據 防災減救災事業發展需要足額安排。鼓勵和動員社會化資金投 ,切實推動規劃目標任務和工程項目落到實處。

() 加強部門協調

鄉鎮和縣減災救災委員會成員單位要加強統籌協調,優化 資源,完善跨地區、跨部門規劃實施協同配合機制,統籌規 務和重大工程項目實施,確保各項目標如期實現。加強對規 劃實的宣傳引導,營造有利于規劃實施的良好氛圍。

() 強化監督管理

減災委員會要建立規劃實施的管理、監測和評估制度, 加強本規劃實施情況的跟蹤分析和監督檢查??h減災委員會各 員單位和各鄉鎮人民政府要加強對本規劃相關內容落實情況 的評,制定本規劃實施分工方案,明確任務分工,將規劃任務 落實情況納入縣區和部門工作督查和考核評價體系。

霍邱縣減災救災委員會關于印發《霍邱縣“十四五”綜合防災減災規劃》的通知.doc

文件下載
政策咨詢

如果您對該政策文件有疑問,可以撥打標題上方的電話咨詢相關部門。

AV鲁丝一区鲁丝二区鲁丝三|506070欧美胖老太BBW|久久久精品一区|国产尤物亚洲精品